EN

志愿青春,在中网赛场闪耀成长!

在中国网球公开赛的赛场,有这样一群年轻人:他们不在球场上挥拍竞技,却在观众席、医疗点、礼宾区、音响室……用热忱与专业,为赛事织就了一张温暖的“保障网”。他们是志愿者,是赛场的“隐形守护者”,也是在服务中悄悄完成自我蜕变的追梦者。今天,让我们走进四个中网志愿者的故事,听听他们在赛场幕后的温情与成长。

凌怡玫:协作的力量,让观赛路铺满暖意

观众引导岗的凌怡玫,日常是观众的“活地图”——指引看台、解答检票疑问、协助行动不便的观众对接无障碍服务……这些细碎的工作,因一次中场协作经历,有了更深刻的意义。赛事中场大批观众离场,部分通道瞬间拥挤。凌怡玫和组内志愿者没有慌乱,而是像精密齿轮般迅速分工:有人引导分流,有人安抚情绪,有人协调资源……原本拥挤的场面很快恢复顺畅。“那一刻,我真切感受到‘团队’的重量,不是一个人在努力,是一群人在并肩解决问题,这种力量特别踏实。”她笑着说,这份协作的暖意,让她觉得所有的耐心解答都有了更动人的注脚。

赵帅皓&张馨匀:医疗岗的守护,为赛场撑一把“安心伞”

北京体育大学的赵帅皓和张馨匀,在观众医疗岗当起了健康“守护者”。赵帅皓因对网球理疗的热爱而来,高规格的中网赛事,让他既能发挥专业,又能学习新知;张馨匀则在志愿服务中,对大型赛事的统筹逻辑有了清晰认知,还结识了一群同样热爱网球的志愿伙伴。在他们眼中,中网的医疗保障“专业又贴心”:医疗点选址合理,设备配置达到国际标准,“连WiFi都考虑到了,能感觉到赛事方把观众的安全与舒适放在了心上”。这份细致,让他们的守护多了一份笃定。

王文轩:三赴中网,在服务与传承中完成蜕变

中瑞酒店管理学院的王文轩,与中网的缘分已延续三年。从普通志愿者到学院负责人,他在礼宾与包房服务岗完成了身份的“华丽转身”。这个直面VIP嘉宾的岗位,对专业服务要求极高。初期的他也曾忐忑,但中网组委会与学校的三次专场培训,让他迅速成长为合格的“中网人”。今年,他还感受到了赛事的新活力——AI科技元素的融入,让赛会多了几分现代感。作为团队“老大哥”,他不仅要统筹协调,更见证着志愿精神的传递:有经验的同学“手把手”带新人,从物品摆放到服务细节无一遗漏。“这种‘传帮带’,就是中网精神的传承啊。”三次志愿行,他从学习者变成了引领者,这份成长,是中网送给他最珍贵的礼物。

查弋尔:声浪里的织梦者,用音乐为网球写故事

中国传媒大学的查弋尔,在布拉德球场的音响控制室里,当起了赛事的“节奏大师”。她要清晰传递主裁声音,还要用音乐调动现场氛围。看似简单的工作,却藏着不少挑战:裁判麦克风突发杂音时,她必须立刻反应并进行关麦处理,不让意外影响赛事。而最让她动容的,是观众和球员的认可——团队选的音乐被观众分享到小红书,张帅教练还特意发短信致谢,因为那些音乐助她重拾信心、实现逆转。“音乐不只是背景,是能和球员、观众产生情绪共鸣的纽带。”查弋尔和伙伴们用耳机与推子,在幕后编织着网球的青春记忆,安静却有力量。

当赛事落幕,观众散去,这些志愿者的故事却像赛场的余温,久久不散。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发光:有的用协作让观赛更顺畅,有的用守护为健康兜底,有的在成长中传承志愿精神,有的用声浪为赛事谱曲……他们是中网的“幕后星光”,或许微小,却在奉献中收获了温暖、成长与价值感。这份志愿的火种,也将在一届又一届的传承中,继续照亮赛场,也照亮每个志愿者的青春。